品味茶烫时,每一口茶汤以5毫升为最适宜,过多时感觉满口是汤,在口中难以回旋辩味,过少时也觉得嘴里空旷,不利于辨别。我们说品茶,一杯茶要小口小口的喝,一杯15毫升的茶分三口来喝,才叫“品”。
岩骨花香,飘香五洲。产自世界“双遗”武夷山的岩茶,是中国乌龙茶的代表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,它更应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精神、讲述中国故事最直观、最具象、最温暖的语言。
如果说泡茶丰富变化的口感令人回味,那么煮茶始终如一的口感魅力何在呢?答案是:豐富变化的体感,讲到这里,资深茶人可能立刻会想到卢仝的《七碗茶诗》,难怪一直在写身体的感受而不是口感的变化。
除了21岁那年回过一趟老家外,他就再也没有踏出武夷山半步。一晃,70多年就过去了。关于故乡的种种和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,在老人的脑海里正一点点地褪色、模糊,而溢满茶香的记忆却始终挥之不去。
汤色油亮,茶入口中,的确是一股浓浓的药味,但口感滑溜,丝毫没有怪味和苦涩感。据说,闽南很多农家里都保留有以茶入药的习俗,将茶叶简单煎炒,晾干装入罐中即可。
而对于我来说,能看着茶树健康的成长,在这山居岁月里继续朝观云海,晚追红霞,看一束花开,等一季茶来,便是心中那份小小的理想了。
直到有天异乡也成了“故乡”,茶还是会每每提醒着他们家的方向,而关于乡园故土的美好记忆和抹不掉的文化乡愁,也在一盏工夫茶的时光中不断生长。
在闽南,鲜少有人经营茶馆,所以也未曾形成茶馆文化,然而饮茶的存在却是在数百年间始终充满了生命力,形成了闽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为了便于记忆,武夷山当地的茶工将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归纳为:“一采二倒青,三摇四围水,五炒六揉金,七烘八捡梗,九复十筛分”。
已加载全部内容
已经没有更多文章了